虫草鹿鞭王胶囊:梦到去世的外婆

发布时间:2023-01-05 14:25:19

  去朋友家串门,正好碰见她在辅导孩子的作业。

  “错了错了,又不注意对齐!”

  “哎呀,这个题空着,这个题也空着!”

  “再算一遍,认真点,慢一点!”

  女儿改一个题,朋友就打断一下,改错了,又被嫌弃一通。

  几次三番下来,孩子被折腾得筋疲力尽。一开始还信心满满,后来头耷拉得像个蔫了的白菜,一句话都不说。

  这时,朋友又不甘心,又开始挑剔孩子学习态度有问题:

  “你说你,每天写作业那么敷衍,太不像话了,期末能考好才怪呢!”

  一连串的挑刺+抨击以后,孩子索性彻底罢工,狠狠摔桌子,气呼呼地走了。

  朋友尴尬嘲讽自己:“我苦心苦力为了这个家,都是为了孩子好,孩子从来也不体谅当父母的...诶,要是我家孩子像你家那样省事就好了。”

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,我家孩子哪里听话呢?“七八岁,狗都嫌”,小孩基本每天跟我闹脾气,我也不依不饶,两个人心里都累。

  直到有一天,孩子受不了了,朝我吼了句:

  “妈妈,我求求你了,你可以不要总是说我吗?我现在一听到你说话,就会感到害怕。你真的很可怕!”

  之后饭也不吃,作业也写,就把自己锁在家里...

  至此我每天都控制自己,“少说孩子,少说孩子,少说孩子”。奇怪地是,当我“得过且过”的时候,孩子跟我的关系又回温了......

  对孩子挑剔这件事,是家长的本能。但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,我发现“挑剔”对孩子的成长,危害永远大于收益......

  了解心理学的人,应该都听过“欧文亚隆”,他是唯一在世的国际精神医学大师,一生治愈无数病人的伤痛,收获了鲜花与掌声。

  但他在一次分享会上直言:

  你知道,我有很多观众,很多荣誉。

  但一直以来,我都觉得背后没有依靠,有一点点 “残疾”。

  不管我有多成功,我的书有多畅销,我还是会有不安。

  而这个不安的源头,正来自于他的家庭。80多岁的亚隆在自传中说:与母亲的关系,是他一生的痛。

  从小母亲非常不认可他。即使亚隆的父亲死于突发心脏病,但母亲依然认为是亚隆的错,是他的任性与调皮“害死”了父亲。

  母亲的指责、抱怨、粗鲁,一直伴随亚隆长大。

  一次梦境中,亚隆梦到自己快死了,身体慢慢陷入了无尽黑暗。

  但紧接着,他一跃而起,冲出病房,闯进阳光灿烂的游乐园,他挥舞手臂,拼命喊叫:“妈妈!妈妈!”

  他努力在被黑暗吞噬前大喊:

  “妈妈!我表现得怎么样?妈妈?我表现得怎么样?”

  即使最后亚隆功成名就,他还会在梦中追求母亲的认可。或许正是因为母亲的原因,亚隆投身到精神医学领域,自我疗愈。

  但那些不会自华佗锁精丸价格我疗愈的孩子呢?便一辈子生活在原生家庭阴影之中。这样的例子在身边比比皆是:

  样貌姣好的女孩,成绩也是数一数二,但每次恋爱总会遇人不淑,因为她总觉得自己不配。

  工作上进的同事,做事矜矜业业,但是一谈到升职加薪,他总扭扭捏捏,因为他觉得自己能力不行......

  因为他们习惯了被指责与挑剔,活成了低自尊的样子。

  心理咨询师认为——习惯指责与挑剔孩子的父母,大部分都有“非黑即白”的世界观。

  被困于“非对即错”简单思维模式中的父母,缺乏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的耐心和能力,不愿意深究表象下纷繁难解的内在真相。

  他们害怕失去“非黑即白”“非对即错”的判断框架后,显出自己心智的单薄和能力的困窘。

  脱离了非黑即白,看到了世界的多样性,父母也会更加包容,懂得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,比如:

  磨蹭不是厌学,只是孩子做事比较谨慎;

  粗心不是缺点,而是孩子目前能力不够;

  叛逆不一定是问题,而是孩子独立成熟的标志。

  所以说,父母的眼界,才是孩子的天花板。

  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“冰山理论”,理论认为:

  每个孩子就像一座冰山,大人能看到的只是表面极少“让人头疼的行为”,而“错误行为背后原因和真实需求”往往被忽略。

  如果要推动孩子这座“冰山”,光推冰山上的那一小角行为是无法发生太大改变。

  要看到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原因和真实需求——这个海平面以下的更大冰山,才能让孩子发生本质改变。

  父母在挑剔孩子时,看到的问题往往只是表象。

  好比感冒了,你一昧指责孩子“别咳嗽了”是没有用的。

  反而,孩子会在一次次的指责当中,越来越无所谓,最后变成脸皮厚的老油华佗锁精丸多少钱一盒36粒条。

  哲学家约翰·洛克有句名言:

  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,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,因而也会更小心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。

  樊登的儿子嘟嘟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
  一次樊登在跟嘟嘟一起看电视,外婆在一旁惯性地催促嘟嘟,赶紧写作业。

  嘟嘟一脸茫然地问爸爸:“爸爸,我有没有哪一次忘记做作业呢?”

  樊登仔细思考后,回答道:“的确没有。”

  嘟嘟更加纳闷了:“那为什么外婆还总是催我写作业呢?”

  一般的家长可能会说:“外婆也是为你好,说你一句怎么了”。

  樊登却郑重其事地跟嘟嘟说:

  “你是个十分优秀的孩子,我绝对相信你能够把控自己,你可以和外婆谈一谈。”

  嘟嘟便认真跟外婆说:

  “外婆,你不要担心我的作业,要学习和考试的人是我,我能管好自己的作业和学习,我都能搞得定。”

  外婆虽心有不悦,但在樊登的劝慰下也不再催促孩子。

  心理学上认为:“一个人的主要诉求,在婴幼儿时期是被父母及时满足,到了儿童时期,则变成了自由探索,不被评判和打扰。”

  所以说,别太在意孩子的错误,也别总想着挑出孩子的错误。

  儿童时期,父母最明智的做法就是“不评判”“不打扰”。

  看到这,很多父母又担心了:“放任孩子,孩子学坏了怎么办?”

  我们又陷入了“非黑即白”的困境——要么紧紧拽住,要么就完全放手。

  《唤醒孩子的内驱力》这本书里说到:

  没有约束的自由不是真自由,没有自由的约束就是专制。边界和分寸的把握,在于你对孩子的了解程度。

  孩子自觉,偶尔懒散,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;孩子懒散成性,便给他有限制的自华佗锁精丸官网由。

  比如穿衣服,与其告诉孩子“今天很冷,穿件外套吧”,不如问孩子:“今天你是想要穿粉色卫衣,还是穿红色外套,还是穿紫色外套呢?”

  比如写作业,与其告诉孩子“时间到了,现在该写作业了”,不如告诉孩子“现在你是想先写作业,还是先去看20分钟的动画片呢?”

  孩子不再被做选择,便有了自驱力的可能。

  01、不要焦虑

  《管孩子不如懂孩子:心理咨询师的育儿笔记》中说到:“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,过分挑剔也是焦虑的一种表现。”

  焦虑的母亲有一个共性——特别喜欢挑剔孩子。

  母亲把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,就变成嫌弃、挑剔,认为只有不断给孩子指出缺点,指导孩子改正缺点,孩子才能应对不确定的未来。

  所以说与其盯着孩子的错误,不如先调整自己的心态。

  早起运动半小时,或者吃饭后出去散步半小时,通过运动提高身体分泌的多巴胺,让大脑感到兴奋与愉悦。

  也可以转移注意力,培养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,养花、种菜、画画、瑜伽等,不将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在孩子身上。

  再有就是要注意休息,睡前洗个热水澡,舒缓身心。往往睡眠不好,会极大程度上提高负面情绪,对面孩子也更容易发脾气、挑刺。

  02、抓大放小,敢于放手

  美国一位育儿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:

  “所谓成功的父母,就是努力在将来的某一天,成为孩子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人。”

  是的,成为孩子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人。

  很多人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,“孩子是我辛辛苦苦养大的,我对他的教育付出了莫大的心血,我怎么能是可有可无的呢?”

  资深亲子课程导师徐徐老师,在她的书里说到:

  亲子关系是唯一以“分离”为导向的亲密关华佗锁精丸功效与作用系。恋爱关系、伴侣关系、夫妻关系,都是以“聚合”为目标的,人们在经营这些关系时,都会以“更长久地在一起”为目的。而亲子关系则是以“将来能更好地分离”为目的。

  换句话说,一段好的亲子关系,最终的结果一定是——在未来某一天的、非常高质量的分离;

  反之,一段糟糕的亲子关系则会让双方痴痴缠缠,冲突不断,甚至在父母有生之年都无法实现和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分离。

  而不断地盯着孩子的错误,统管孩子大大小小的细枝末节,就是父母不愿意放手的表现。

  聪明的父母,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知道抓重点:

  在孩子学龄前,不因为孩子,忘了夫妻相爱;

  孩子上小学,听孩子讲话,不替孩子拿主意;

  孩子上初中,让孩子自己决定考第几名;

  孩子上高中,允许孩子反抗父母。

  孩子上大学,学会放手,切忌过度关心。

  03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

  挫折教育一度非常盛行,我每次写“夸孩子”的文章,下面很多父母都会说:

  “社会很现实,父母总夸孩子,未来孩子出社会,被别人骂一句,心里都受不了了。孩子该骂就骂。”

  古话有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,现在很多父母也都崇尚挫折教育。但很多人都错误地理解了“挫折教育”。

  著名精神分析师曾奇峰老师说:

  “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挫折。人为地制造挫折,特别是由父母来制造,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心灵软弱甚至破碎,最终不仅不会使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加,反而会使他们连极小的挫折都承受不了。”

  真正的挫折教育,不是人为给孩子制造挫折,也不是不让孩子不受挫折,而是在孩子面对挫折时,跟孩子站在统一战线,鼓励和引导孩子,如何战胜挫折、克服苦难。

  那如何鼓励孩子战胜挫折呢?曾奇峰老师华佗锁精丸说:“爱是最好的‘挫折教育’,唯有温暖御风寒。”

  “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温暖,我们才经得起严寒的侵袭;如果总是无边无际、从无间断的寒冷,那就是我们无法承受的了。我们毕竟是人,而不是神或者机器。

  对心灵来说也是一样的,只有得到了很多的满足、温暖、幸福的滋养,心灵才能够经得起挫折、严寒和伤害。对抗挫折的能力,跟获得的爱的多少有关,而跟设计任何‘训练项目’无关。

  或者说,爱是最好的‘挫折教育’。”

  宏大教育智慧课堂写在最后:

  畅销书《亲密关系》说:“通往地狱的路是用期望铺成的。”

  对孩子有期望,就难免有失望,失望久了便多了憎恨,心里有恨便是地狱。

  那到底如何与孩子相处呢?

  心理学研究者武志红说:

  “影响关系的要素有两点,爱和自由。爱,令关系更近;自由,则令关系保持距离。太近或太远的关系,都会让我们焦虑。”

  我始终认为,我们是夫妻,是父母,更是自己,我们有自己的生活。

  孩子是孩子,是孙子,也更是他们自己,他们有自己选择。

  在过好自己生活的同时,爱孩子,但也尊重他的选择。

  毕竟纪伯伦曾经说过:

  你的孩子,其实不是你的孩子,

 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。

 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,

  却非因你而来,

  他们在你身边,却并不属于你。